自2014年6月開始,國際油價跌勢已持續18個月。本周一美國原油期貨價自2009年以來首度跌破34美元/桶,*近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更是刷新了2004年7月以來*低價記錄。如此熊市未來將如何發展?
石油產業正經歷著自OPEC成立以來的第三次石油危機,大家都想知道市場何時才能恢復正常,油價何時才能擺脫暴跌的困境。
*次石油危機發生在1980年代中期,就在OPEC成立的10年后。第二次石油危機則發生在2008年的經濟大蕭條時期,油價從140美元/桶跌到了低于40美元/桶的價格。第三次石油危機大約從2014年9月開始,油價一直下跌直至現在。暴跌態勢將如何發展?也許我們能在前兩次危機的經驗中略窺一二。
我們都知道,市場對油價的反應是有些滯后的,而油價對非歐佩克成員國的石油產量的影響似乎微乎其微。為了應對失衡的全球石油市場,歐佩克試圖通過控制他們的石油產量來維持目標價格,這要求其成員國之間的互相合作。
當市場施壓要求上漲油價時,歐佩克能夠輕易地做到,而當市場施壓要求降低油價時,歐佩克就很難做到了。如果油價下行的趨勢是長期的話,通過這種方法來維持油價基本上是天方夜譚。
1980年代中期的油價下跌被證實是長期的。在中東主要石油生產國組成歐佩克的幾十年前,它們通過減產使油價增長了四倍,從3美元/桶漲到了12美元/桶。在1979年伊朗國王沙阿政權被推翻后,油價繼續上漲。
油價大幅上漲是石油生產國的福音,但這引起了市場的強烈不滿,*終推動了油價的走低。阿拉斯加、北海等地發現的巨大新油田,使得非歐佩克成員國的產油量直線上升。燃油率變成飛機市場和汽車市場的關鍵賣點。
當歐佩克不愿通過自身減產來中和市場供給量時,油價下跌了。更要命的是,這種不平衡的供求關系持續了很久,直到1986年的*低價出現。1980年代中葉至2000年,油價從1986年的*低價逐漸回升。
2008年的新形勢使得第二次石油危機的結局不同以往。2000年初,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使得油價上升。新的非歐佩克成員供應國的發展遭遇瓶頸,戰爭中斷了中東地區的一些石油出產,然而中國的燃料需求迅速膨脹。在這種情形下,2008年夏季,中國油價飛漲,一度高達140美元/桶。隨后爆發的經濟大蕭條又將油價拉回40美元/桶,但經濟蕭條帶來的需求劇減不過是暫時的,中國的燃料需求持續飆升,發達經濟體也開始恢復元氣,燃料需求也被喚醒。新興的頁巖油行業增加了全球石油供應量,但還不足以阻止油價繼續上漲。2012年,國際油價又重超100美元/桶,高價一直保持到第三次石油危機。
歷史表明,現今石油市場維穩的關鍵問題在于:過去15個月中造成油價暴跌的罪魁禍首是否只是暫時的,就像2008年那樣,抑或是長期持續的,就像1986年那樣。中國的燃油需求量的增長已經并且將長期放緩,但還不足以成為扭轉石油市場現狀的主力。
12月22日,美國原油期貨結算價上漲0.9%,至36.14美元/桶,五年來首超布倫特原油期貨結算價。消息一出,一些分析師們立刻做出樂觀預測,認為由于美國原油產量有所下降,而需求量保持強勁,本次價格走勢可能是油價開始反彈的信號。
美國原油產量的確自6月峰值水平有所回落,但遠不能解決市場供求的嚴重失衡問題。目前仍存在許多其他會拉長油價低迷時間的因素,伊朗明確表示解禁后將增加50萬桶/天的日產量,其他的歐佩克成員國拒絕減產來遷就伊朗;俄羅斯石油產量已經達到后蘇聯時代*高水平,明確表示除非嚴厲的關稅政策繼續執行,否則不會減產;英國和挪威在北海地區的新油田開始產油,產量今年有望增長。
據路透社報道,高盛(Goldman Sachs)認為供應過剩會持續至明年,在明年第四季度開始再平衡,高于預期的150萬桶/天的全球市場供應過剩可能將持續至明年上半年。
目前的石油市場或多或少能看出歷史的影子,產量過剩是油價暴跌的罪魁禍首,只一昧消化過剩,而不加大控制產量的力度是不能解決問題的。
歷史所給的啟示即,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減產措施,石油市場很可能將一直這么“熊”下去。
轉載于界面